今年以来,随着宏观经济继续向好、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福建农村经济加速发展,农民增收渠道继续拓宽,同时,农民务工工资水平整体提升,农产品价格逐步走高,相当部分抵消了自然灾害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带动农民收入稳步增长。据对全省1820个农户抽样调查,2010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7426.86元,比上年增加746.68元,增长11.2%,增幅比上年上升2.4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增幅比上年回落2.6个百分点。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498.33元,比上年增加482.61元,增长9.6%,增幅比上年上升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0%,增幅比上年回落3.9个百分点。
一、纯收入构成及其特点
2010年福建农村居民各项收入全面增长(见下表)。
2010年福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情况表
单位:元、%
指标 | 本年 | 上年 | 本年比上年增长 | 收入 构成 |
绝对数 | 相对数 |
合计 | 7426.86 | 6680.18 | 746.68 | 11.2 | 100.0 |
1、工资性收入 | 3094.60 | 2678.35 | 416.25 | 15.5 | 41.7 |
2、家庭经营收入 | 3558.44 | 3330.18 | 228.26 | 6.9 | 47.9 |
3、财产性收入 | 245.10 | 199.93 | 45.17 | 22.6 | 3.3 |
4、转移性收入 | 528.72 | 471.72 | 57.00 | 12.1 | 7.1 |
(一)工资性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非农劳动力比重继续上升,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增多,且工资水平因物价上涨有所提升,拉动农民工资性收入较快增长。全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3094.6元,比上年增加416.25元,增长15.5%,增幅比上年上升4.9个百分点,拉动农民收入增长6.2个百分点,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55.7%;占农民收入的比重41.7%,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1.本乡地域内就业收入持续增长。企业用工需求增加及高速公路、铁路等大型工程的施工,促进农民在本乡地域内就业。另外,全省各地的雇工工资水平普遍比上年提高,如:三明鲜茶采集报酬从上年的10元/斤提高到15元/斤,宁德食用菌生产工工资提高了20%。2010年福建农民人均本乡地域劳动收入1825.62元,比上年增长13.7%,拉动工资性收入增长8.2个百分点,贡献率达52.8%。
2.外出务工收入增速提高。农民外出就业人数及务工薪酬的增长带动外出收入增幅明显回升。2010年,全省农民人均外出务工收入939.06元,比上年增长24.5%,增幅比上年上升12.5个百分点。
(二)家庭经营纯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3558.44元,比上年增加222.26元,增长6.9%,增幅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拉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3.4个百分点,对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30.6%。按家庭经营三次产业收入看:
1.第一产业收入持续增长。2010年农民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纯收入人均2391.51元,比上年增加141.08元,增长6.3%,增幅与上年持平。主要得益于各类农产品价格的普遍上涨,且涨幅呈逐季走高态势。据测算,农民出售农产品因涨价因素全年增收287元。从农、林、牧、渔各业情况看:
(1)农业收入明显增长。全年稻谷、蔬菜、烟叶等主要农产品产量比上年减少,但受农产品价格普遍上涨影响,农民积极出售往年库存农产品,出售农产品收入明显增加。2010年农民人均农业纯收入1644.85元,比上年增长8.3%,增幅比上年上升1.4个百分点。其中,出售稻谷收入251.41元,增长31.3%;出售园林水果收入205.25元,增长4.9%;出售茶叶收入347.82元,增长7.3%。
(2)林业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随着全省林权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以及近年来林产品价格较快上涨,极大地调动了林农的生产积极性,农民加大生产投入和山地综合开发力度。2010年三明竹木价格大幅上涨,毛竹价格每吨上涨60元,木材价格每立方米上涨200元。农民人均出售竹木收入111.26元,增长26.8%;出售林业副产品收入69.25元,增长43.4%。全年农民人均林业纯收入210.82元,比上年增长9.8%,增幅上升0.3个百分点。
(3)牧业经营依然低迷。全年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316.05元,比上年减少26.66元,在上年下降3.5%的基础上继续下降7.8%。主要原因:一是龙岩、漳州地区养殖污染大整治后,生猪存栏减少,影响今年生猪出栏量;二是随着饲料、水电等养殖成本持续高位运行,疫病防控支出不断上涨,牧业经营成本大幅上升,牧业效益较差;三是由于“高热病”,部分养殖户受到影响。
(4)渔业收入稳步增长。近年来福建部分地区大力推广网箱养殖技术,大力发展淡水养殖,不断增扩、建水库,渔民积极性提高,购置许多网箱、鱼苗投入渔业生产经营。同时,今年多个台风登陆福建,影响沿海渔业经营,海水鱼类、贝类、藻类产量均少于上年,但得益于渔业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农民渔业经营继续增收。全年人均渔业纯收入219.78元,增长11.2%,增幅比上年回落7.3个百分点。
2.第二产业收入较快增长。2010年,农民经营第二产业纯收入347.81元,增长17.6%,增幅比上年上升10.9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收入78.04元,增长7.9%;建筑业收入269.77元,增长20.7%。一是随着工业开发区和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工业经营机会。二是连续的自然灾害后,大量住房需重建,农户中从事建筑业的个体户数量增加。三是各地小城镇建设带动农村建筑业发展,农民从事建筑业方面的经营收入水涨船高。
3.第三产业收入平稳增长。全年农民经营第三产业纯收入819.12元,增长4.5%。其中,交通、运输、邮电业收入238.79元,增长5.1%;批零贸易业、饮食业收入384.35元,增长8.0%。受到高铁、运输集团路线重组、短途客运公交化等国有成分运输的冲击,以及部分地方加强交通管制,取缔无牌无证运输车辆,农民经营交通运输业发展速度有所减缓。
(三)财产性收入来源多元化。2010年,全省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245.1元,比上年增长22.6%。财产性收入增长主要来源于租金和投资收益、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收入等。其中,租金收入133.72元,增长32.9%,当前农民投资理财意识不断增强,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民充分利用自身家庭优势和地域资源优势,积极参与各种投资活动,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租住当地农民房屋;一些农民通过入股的形式进行投资,人均获得其他投资收益36.68元,增长46.1%;另外,弃农经商、外出务工的农户增加,促使农户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收入上升,人均13.45元,增长44.5%。
(四)转移性收入两位数增长。随着各项惠农补贴政策的落实到位,广大农民的“受惠面”越来越广,享受到的实惠也越来越多,“政策性”收入不断增加。如:国家加大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政策扶持力度,农民获得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收入增加;农民积极参加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报销医疗费收入不断增长;规范津贴补贴使离退休金及养老金标准大幅提高;政府提供的无偿扶贫扶持款、救灾救济款、购买家电退税等其他转移性收入的提升也带动转移性收入增长。全年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528.7元,比上年增长12.1%。
二、总支出构成及其特点
受农村消费价格上涨3.4%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2.4%影响,农民支出增幅提高。2010年,农民人均总支出7414.37元,比上年增加563.86元,增长8.2%,增幅比上年上升1.8个百分点。
(一)农民生产投入增加。近年来,粮食、烤烟、竹笋、茶叶等主要农产品价格的稳定上涨增强了农民农业生产的信心,增加了对生产的投入,2010年农民人均生产费用支出1430.78元,比上年增长3.1%。其中,家庭经营费用支出1319.55元,增长2.8%;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及雇工支出111.23元,增长6.4%。在家庭经营费用支出中,第一产业生产费用支出1164.51元,增长3.7%,扣除农资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3%;第二产业生产费用支出53.61元,增长6.9%;第三产业生产费用支出101.43元,下降7.6%。
(二)生活消费支出稳步增长。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加之近年收入的较快增长,推动农民消费水平不断升级,农民更加注重身体的保养、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的提升,更加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和时尚、便捷、舒适的生活方式。2010年,全省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498.33元,比上年增加482.61元,增长9.6%,增幅比上年上升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0%。
1.食品消费支出加快增长。受农村食品消费价格上涨影响,全年农民食品消费支出人均2537.15元,增长10.1%,增速比上年上升3.5个百分点。致使农民生活消费恩格尔系数略有回升,为46.1%,比上年上升0.2个百分点。
2.衣着消费稳步增长。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自身衣着不仅停留在保暖阶段,而是更加注重款式、质量,衣着消费日趋成衣化。全年衣着消费支出人均310.14元,增长6.3%。其中购买服装支出人均235.92元,占76.1%。
3.居住面积继续扩大。2010年农民人均居住支出865.5元,增长5.4%。其中,居住消费品支出534.81元,增长3.5%;居住服务性消费支出330.69元,增长8.6%。年末农民人均拥有住房面积49.34平方米,比上年扩大2.58平方米,增长5.5%。
4.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明显增多。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观念的更新,加上家电下乡补贴政策的刺激,农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2010年农民农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人均292.71元,增长12.3%。年末农民每百户拥有摩托车92.58辆,比上年增长3.5%;彩电128.85台,增长5.2%;空调33.02台,增长22.4%;电冰箱72.53台,增长15.7%;洗衣机63.85台,增长6.8%;热水器65.55台,增长9.6%;微波炉26.54台,增长21.1%;抽油烟机20.38台,增长9.1%;家用计算机23.57台,增长32.0%;手机195.88部,增长7.3%;生活用汽车3.24辆,增长37.2%。
5.交通通讯支出增速提高。全年农民交通通讯支出人均638.07元,增长11.9%,增速比上年上升5.2个百分点。其中,购买交通和通讯工具支出人均270.08元,增长17.1%;交通服务支出人均106.5元,增长3.7%;通讯费支出人均261.49元,增长10.4%。
6.文教娱乐支出稳步增长。人均462.17元,增长9.6%,增速比上年上升1.5个百分点。其中,购买文教娱乐用品支出人均90.77元,增长13.4%;学杂费支出人均209.81元,增长3.5%;旅游支出32.34元,增长33.6%。
7.医疗保健支出快速增长。医疗保健支出人均251.36元,增长14.8%,增速比上年上升4.1个百分点。其中,购买药品支出人均55.03元,增长4.1%;医疗费支出人均183.54元,增长22.9%。
8.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平稳增长。购买首饰、美容美化等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人均141.23元,增长11.2%。
三、当前影响福建农民增收的不利因素
(一)自然灾害影响。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属亚热带气候,是自然灾害多发,农业病虫害较为严重的省份。年初及入夏初,三明、南平、龙岩等地遭受冰雹、低温冻害及洪灾,部分农田被毁,大面积粮食、烟叶、蔬菜等农作物严重受灾,农业损失较大,主要农产品产量比上年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对农民收入影响较大。
(二)农户贷款难度较大。当前农村金融体系尚不完善,农户为扩大生产规模所增加的资金需求很难得到满足。据调查,2010年全省农民期末债务余额中,人均从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贷款所得仅205.13元,而个人借款额达450.68元,高出金融机构贷款1.2倍。民间个人借款利息远高于银行贷款利息,导致农民生产经营的财务成本偏高,增收效益减弱。
(三)农户理财方式单一。近几年福建农民财产性收入逐年增长,但不论是绝对额或占收入的比重都与城镇居民有较大差距。大多数农民理财方式主要是储蓄存款,储蓄性金融资产比重偏高,其他金融资产比重较低。2010年全省农民人均拥有金融资产6157元,其中78.4%的金融资产是银行存款。在目前物价涨幅较高、银行利率偏低的情况下,储蓄额比重偏高使得农户金融资产的实际价值在缩水,阻碍了金融资产的保值增值,同时单一的理财方式也使得农户抵御风险的能力降低。
(四)农业技术推广难度加大。目前福建非农就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达51.7%,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剩余”劳力,多是农业生产主力军,无论是在年龄结构还是文化程度都是农村劳动力中的优秀群体。由于大部分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家中仅留一些老弱妇幼,外出务工家庭农业生产,一般是传统的粮食生产,只能解决吃粮问题,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技术推广难度加大,科学种田难以推广,第一产业增收空间较为有限。
四、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建议
(一)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虽然第一产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但受农业生产效益的限制影响,对农民增收空间有限。农村非农产业发展能提供更多的劳动就业岗位,能促进农村社会分工水平提高,进而通过提高农村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来提高农民收入。
(二)发展地方特色经济,强化地方产业集聚能力。探索适合本地域特点的农民增收模式,根据地方的经济资源发展特色经济,利用地方产业集聚能力增强产业竞争力,以提高相关产业盈利能力,带动当地农民增收。
(三)支持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种技术、信息服务,加快建立农业综合开发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网络为广大农民提供农产品交易平台,提供农业科学技术、农产品产销信息、气象信息及进出口信息等服务。
(四)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收入保障制度。一是加强对农村低收入群体的摸底调查,全面调查掌握困难家庭成员结构,收入水平、生活支出和致贫原因,实行分类扶持政策。二是进一步提高低保标准,扩大农村低收入保障的范围。三是进一步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逐步调整医疗费用的补偿标准和报销范围。四是不断增加农村信贷投入,支持低收入农户贷款的到位。五是调整财政支出资金的使用方向,调整农业补贴重点,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document.wr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