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10年,沈阳市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核心,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取得可喜成效。国民经济实现持续稳步增长,服务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17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其中服务业增加值2242.2亿元,增长13.2%,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占GDP比重的44.7%,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43.2%,提高2.4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6.1个百分点,提高0.4个百分点。纵观全年服务业运行情况,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从运行轨迹看,呈现规模不断扩大,增速逐季加快态势
从服务业增加值总量看,全年四个季度分别完成增加值513.4亿元、552.5亿元、571.6亿元和604.7亿元,分别占全年的22.9%、24.6%、25.5%和27.0%,各季度增量较为稳定,表明服务业发展具有良好的持续性和协调性。从速度看,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和全年增速分别为11.3%、12.5%、13.0%和13.2%,走出一条稳步上扬的发展曲线(见图1)。
图1: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及增速
二、从内部结构看,更趋优化
一是现代服务业比重继续攀升。全年实现现代服务业增加值1183.9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增速快于服务业增加值0.6个百分点;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52.8%,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二是非公经济比重加大。非公经济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255.6亿元,增长14.0%,快于服务业增速0.8个百分点;占服务业比重56%,提升0.7个百分点。三是主要行业均保持上升势头。营利性服务业(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均呈两位数增长,增速分别为22.5%、19.2%、15.6%和11.8%。房地产业增速虽不高,为7.6%,但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金融保险业和非营利性服务业(包括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增速在上年24.7%和13.8%的较高增速基础上分别实现6.9%和7.0%的增长。
三、从对全市地方税收和引资贡献看,均超六成
2010年,全市服务业完成税收收入(地方级)248.4亿元,增长23.8%,快于全市0.4个百分点,占全市税收(地方级)的67.5%,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7.5亿美元,增长3.8%,占全市利用外资的74.3%,提高7.5个百分点;实际到位内资627.2亿元,增长81.5%,快于全市13.4个百分点,占全市到位内资的68.9%,提高5.1个百分点。
四、从各层面看,表现各具特色
(一)交运领域:客货运累计增速均在10%以上,铁路、民航货运由降转升
2010年全市完成货运总量17347.5万吨,比上年增长14.4%,增幅提高5.9个百分点;完成客运总量30658.3万人,增长10.8%,提高4.7个百分点。具体来看:货运方面,公路完成货运量16804.0万吨,增长14.1%,增幅提高5.1个百分点;铁路完成538.0万吨,由上年的下降7.4%转为增长24.9%,提高32.3个百分点;民航完成货运5.5万吨,由上年的下降11.2%转为增长9.3%,提高20.5个百分点。客运方面,公路完成26285.0万人,增长12.7%;铁路完成3979.3万人,微降0.1%;民航完成客运394.0万人,增长8.0%。
(二)邮电领域:业务总量保持较快增长,因特网用户增加7.6万户
2010年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80.0亿元,比上年增长19.0%,高出上年0.1个百分点。其中邮政业务6.4亿元,增长10.5%;电信业务273.6亿元,增长19.2%。邮政方面,全年完成函件业务2452.7万件,增长6.0%,其中,国内业务2432.2万件,增长5.7%;特快专递457.6万件,增长7.5%,其中,国内业务440.8万件,增长7.9%。电信方面,年末因特网用户数达到135.9万户,比上年末新增7.6万户,增长5.9%。固话用户略有下降,年末城市电话用户259.5万户,下降4.2%;农村电话用户63.1万户,下降3.8%。
(三)贸易领域: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突破2000亿元,市场销售不断升温
2010年沈阳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65.9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增幅高出上年0.4个百分点,剔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5.5%,高出上年3个百分点。从全年走势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逐季提升,一季度为16.9%,上半年攀升至17.9%,前三季度和全年累计分别为18.1%和18.5%,表明市场销售持续向好。按国民经济行业分,餐饮业增势最强,完成零售额218.1亿元,增长31.0%;零售业占比最大,完成零售额1624.0亿元,增长17.7%,占全市的78.6%;此外,批发业和住宿业分别完成零售额208.6亿元和15.1亿元,增长12.0%和25.0%。按地区分,城镇增长相对较快,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20.3,增长18.5%;乡村完成零售额45.6亿元,增长17.8%。
(四)金融领域:存款增速快于贷款,中长期贷款增加最多,票据融资大幅下降
2010年沈阳市金融机构存款增速快于贷款,与2009年贷款增速高于存款形成鲜明对比。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8254.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1.2%,增速快于贷款3.8个百分点。年内新增存款1444.4亿元,比上年多增196.7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8092.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1.5%,年内新增存款1434.5亿元,比上年多增210.3亿元。在金融机构的各项存款中,居民储蓄存款维持平稳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3338.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3.2%,年内新增存款389.7亿元,少增87.1亿元。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6068.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7.4%,年内新增贷款897.5亿元,比上年少增306.8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970.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7.4%,年内新增885.3亿元,少增286.7亿元。在人民币贷款中,中长期贷款增长迅速,年末余额为4072.1亿元,占68.2%。年内新增贷款1014.3亿元,比全市人民币新增贷款总额还多129.0亿元,新增贷款比上年多338.9亿元。中长期贷款主要投向公路、铁路、能源、公用事业等领域,为沈阳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资金保障。与中长期贷款快速增长形成反差的是票据融资余额大幅度下降,年末票据融资余额388.7亿元,年内减少192.7亿元,比上年少增488.7亿元。票据融资大幅减少是全市新增贷款少增的主要原因。年末短期贷款余额1472.2亿元,年内新增48.8亿元,比上年少增157.5亿元。
(五)房地产领域: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商品房交易量与交易额均有所增长
2010年,沈阳市房地产市场在国家政策、市场价格、需求预期等诸多复杂因素作用下,保持了秩序稳定、交易稳增的良好态势。全年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达1746.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3.9%,商品房销售额达945.0亿元,增长38.1%。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1516.1万平方米,增长10.7%,完成销售额774.5亿元,增长34.8%;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面积167.3万平方米,增长38.0%,销售额130.3亿元,增长51.1%。
2010年,沈阳市全面完成各项任务,为“十一五”收了个好尾。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了“十二五”目标任务和2011年工作重点。服务业如何立足实际,审时度势,实现高起点开局,关键要抓重点、攻难点,培育新的增长点,在此提出几点建议:
一是密切关注房地产市场,谨慎施政。2010年国庆节前后,国家对房地产的调控政策进一步收紧,停止发放第三套房贷和其他限制性购房措施纷纷出台,一线城市的一些地方性政策随即推出,其示范作用正在向二、三线城市传导。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中与多个行业高度相关的行业,无论是对发展经济,还是对保障民生都意义重大。面对复杂的形势,沈阳市应理性分析自身市场结构,密切跟踪市场动态,科学判断未来走势,既要积极应对外部变化可能带来的冲击,又要从促进市场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结合市情,谨慎做出政策选择。
二是密切关注金融走势,优化结构,防范风险。2011年中央货币政策的基调由适度宽松转向稳健,标志着流动性资金将有所收缩,防范通胀风险、优化信贷结构将成为货币政策调控的重点。适逢“十二五”开局,一批重大项目面临启动,贷款需求将加大;同时,中小企业和涉农贷款需求旺盛,中央已经确定加大这方面的信贷投入;另外,保持实体经济的运转活力,短期贷款需要保持合理的份额和增长幅度。兼顾以上,需要做好政府、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衔接,确保信息畅通;需要跟踪监控信贷资金的投放与使用,提高信用水平,防范金融风险;需要不断优化金融环境,确保金融企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只有这样,才能为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三是不断推进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将是未来中心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十二五”期间服务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沈阳市应以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自身的产业优势、自然优势、政策优势和人才优势,全力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层次和水平。要加速制造业中生产与服务的分离,推进物流、信息、商务及科技服务的协调发展,利用沈阳经济区建设的有利时机,合理布局和定位,强化沈阳在经济区中生产性服务业的核心地位,使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中心城市建设形成良性互动,在结构优化的进程中实现服务业水平的大幅提升。
站在新时期的起点上,沈阳市服务业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它将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着力点和落脚点,将是完成“三大目标”的重要抓手,将是全国中心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我们相信,只要秉承科学发展的理念,立足市情,创新进取,大胆实践,一定会迎来服务业大发展快发展的新时期。
document.wr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