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江西全省各地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内需保增长各项政策措施,把工业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上来,并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着力增强工业发展后劲,积极拓展发展空间,促进内需和外需对工业增长的协调拉动。随着宏观经济环境逐步好转,全省规模以下工业经济进一步延续了企稳向好的发展态势。
一、2010年规模以下工业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1.总量保持较快增长,现价增速逐季攀升。2010年,江西省继续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实施工业强省的发展战略,企业充分利用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有利政策和措施,积极开拓市场,挖掘市场潜力,生产经营形势逐季攀升,全年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江西省规模以下工业抽样调查推算单位数13.4万个,期末从业人员110.9万人,完成工业总产值1717.7亿元,同比增长14.9%(现价,下同),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1.9个百分点。纵观全年走势,全省规模以下工业总量整体呈平稳发展态势,现价增速保持较快增长。见下图:(单位:亿元)
2.企业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态势,产销衔接良好。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江西省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41.1亿元,同比增长14.9%。从被调查的632家样本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看,处于正常生产经营状态的有541家,其中工业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的企业有513家,占有效样本企业的94.8%。2010年,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开拓市场意识逐步增强,产销衔接进一步趋好,为企业以销定产的有序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江西省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产销率分别达97.3%、97.6%和97.6%,全年产销率为97.0%,比上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在38个行业大类中,有23个行业产销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占60.5%,其中有7个行业的产销率在99%以上,这些行业基本做到了尽产尽销。产销率最高的3个行业是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00.7%),煤炭开采和洗选业(99.8%),塑料制品业(99.6%)。
3.出口交货值大幅增长,企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全省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为17.0亿元,同比增长20.8%;共实现营业利润90.8亿元,同比增长19.7%,上交税金45.5亿元,同比增长19.9%。分行业看,共有7个行业实现了出口,其中实现出口交货值较多的行业依次是金属制品业、塑料制品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这3个行业实现出口交货值分别达6.5亿元、4.8亿元和2.9亿元。而实现营业利润较多的行业依次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这3个行业实现营业利润分别达23.0亿元、10.1亿元和6.7亿元。
4.主要行业增长势头强劲。2010年,江西省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非金属矿采选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纺织业等十大行业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成为拉动全省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增长的重要“引擎”。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十大行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601.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2%,占全部企业总产值的71.6%;十大行业企业单位数为1.76万个,占全部企业数的70.6%;共解决就业人口45.2万人,占全部企业从业人数的67.3%。从企业效能看:2010年,十大行业企业产销率达97.3%,高于企业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实现营业利润71.5亿元,占全部企业利润的78.7%;企业生产能力(设备)利用率为78.2%,高于企业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
5.企业订单充足,订单额逐季上升。2010年,江西省规模以下工业企业订单明显增加。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年末,江西省规模以下工业企业期末剩余订单额21.0亿元,高于上年近三成,高于三季度末、二季度末和一季度末分别为3.0亿元、2.5亿元和6.4亿元。期末剩余订单额增加较大的行业主要集中在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
6.企业用工需求持续增加。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逐步好转,企业的生产经营渐入正轨,用工需求量也持续增加。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四季度,江西省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用工人数为67.2万人,分别比一季度、二季度和三季度增加8.4万人、4.2万人和2.4万人,分别增长14.3%、6.7%和3.7%。截至四季度末,企业预期下季度将增加员工1.5万人,较上季度末增加0.1万人。
7.职工参保面扩大,人均工资显著增加。2010年,江西省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用工需求不断增加,企业一度出现“招工难”的现象,为稳定现有员工队伍,企业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工人的工资福利待遇有所提高,工作环境也在逐步改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江西省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1.1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16.6%,增幅比上年提高5.7个百分点;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3.7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35.3%,增幅比上年提高5.4个百分点。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年人均工资1.4万元,比上年上涨10.4%;个体工业户年人均工资1.8万元,比上年上涨20.0%。
8.个体工业生产蓬勃发展。伴随着“三农”政策的大力贯彻执行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江西省个体工业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江西省个体工业实现营业收入876.6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对拉动全省规模以下工业的增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个体工业单位数10.96万户,吸纳从业人员43.7万人,占全部规下工业的39.4%,已成为吸纳江西省城乡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在被调查的230个样本村中,绝大部分个体户生产正常,经营较好。
二、当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0年,江西省规模以下工业总体上实现了平稳较快的发展,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总体较好,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仍然较多,发展基础仍需进一步稳固。
1.企业生产能力(设备)利用率不高。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江西省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生产能力(设备)利用率虽呈逐季上升趋势,但截至到四季度末,企业生产能力(设备)利用率也只有77.2%,不足八成。部分行业生产能力(设备)利用率偏低的问题值得关注。如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金属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这4个行业的企业生产能力(设备)利用率分别仅为47.0%、49.1%、53.2%和63.4%。
2.低端产品较多,产业结构矛盾突出。江西省规模以下工业虽涉及多个行业,但仍以传统产业为主,产业结构矛盾较为突出,在发展中虽有所调整和改善,但与市场发展需求仍不相适应。从产业结构看,资源开发型、产品初加工型、劳动密集型、能源消耗型产业仍然占较大比重,而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行业比重较低。企业主要集中在黑色金属、非金属矿采选,农副食品加工,纺织,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等传统产业行业,产品多为简单粗加工、浅加工,档次低,技术含量不高,降低了产品的竞争实力和市场占有率;而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医药制造、电子及通讯等高科技行业,无论是企业个数还是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等指标都相对较低。
3.企业“招工难”问题凸显。当前,随着我国经济企稳回升,招商引资项目的大量上马,企业用工需求大幅增加。但是“有米下锅”了,却又找不到“煮饭的人”,全国各大工园区陆续出现“招工难”现象,同时,农民工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与企业岗位实际需求的不适应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缺工。而江西省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也感受到了“招工难”的问题。据赣州市反映:赣州市10个工业园区的289家企业中有170家存在用工缺口,缺工人数近3.5万。据南昌市对100家中小企业的用工情况调查显示,73.9%的企业认为当前招工困难,特别是有工作经验、有技术的熟练工人招不到。各企业为应对“招工难”,尽快完成订单,不得不为劳动者增加工资,改善待遇,千方百计留住工人。
4.资金“瓶颈”依然制约着企业的生产经营。融资难的问题一直是制约规模以下工业发展壮大的一个大问题,虽然国家加大了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扶持力度,但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有效解决。随着国家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各大商业银行虽然对中小企业信贷的门槛有所放宽,但是银行为了减小风险,保证资金运行的安全,加大了对放贷的风险评估,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因规模不大,生产经营情况不稳定,其申请银行贷款的难度仍然较大。有的企业只有靠民间借贷维持企业生产,成本高、风险大,相当一部分企业因没有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企业发展受到很大制约。据萍乡市反映:自2010年6月该市成立首家小额贷款公司以来,小额贷款公司在萍乡快速发展,近半年时间,全市已审批通过多家小额贷款公司;然而在调查过程中,多数企业表示小额贷款公司的出现并不能根本解决企业融资难题,企业以固定资产作为抵押,只能获得很少的贷款,远远不能满足企业正常运转的资金需要,制约了企业进一步发展,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小额贷款无异于杯水车薪。
三、几点建议
1.加大企业帮扶力度,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目前江西省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生产技术仍处于低水平,技术设备落后,产品知名度不高,质量偏低,还没有摆脱以初级产品、半成品为主的格局。有关部门应继续为企业搭建交流、交易平台,通过会展、论坛等多种形式增强企业间的交流,提高企业管理、生产技术水平。充分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手段,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信息网络,为企业提供涵盖相关政策、创业辅导、技术咨询、产品推广、人才培训等各项综合信息的中介服务,解决规模以下工业企业获取信息能力弱、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帮助企业及时掌握国家政策和市场动态,重点扶持成长型企业,引导高耗能企业转方式、调结构,逐步淘汰落后产能,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具有较大潜力的产品领域。
2.营造良好的务工环境,着力化解企业“招工难”问题。有关职能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就业服务网络建设,加大职业技能技术培训力度,建立畅通的就业供给与需求信息发布渠道,并引导用工企业通过优厚的工资待遇,和谐的生产、生活环境等,主动吸引劳动者进厂务工。企业则要切实改善员工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相应提高他们的工资福利待遇,如帮助外地务工人员解决好子女入学问题,积极为员工提供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保障,留住企业核心人才。
3.探索多种融资方式,“给力”企业生产经营。当前,融资难依然是影响小型工业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有关方面应出台更多的金融政策为小企业解决资金压力,积极探索多种融资方式支持小型工业企业的发展。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小企业信用评估体系,开展金融产品创新,完善金融服务,切实发挥银行内中小企业信贷部门的作用,扩大为小型工业企业服务的范围,提高对小型工业企业的贷款比重,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压力,帮助有潜力的小企业得到快速发展。
document.wr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