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太原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以创新发展模式、推进绿色转型为战略着力点,齐心协力促转型、谋跨越,全年经济运行呈现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特别是“7.29”讲话以后,全社会促进经济发展的信心得到强化,太原市通过加大“抓投资、促增长”力度,促进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市经济逐步回归健康发展轨道,经济发展的均衡性和稳定性明显提升,为全市实现率先转型发展、争创一流省会城市,以及“十二五”时期努力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大都市的宏伟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
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778.05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增速比上年(2.6%)提高8.4个百分点。GDP总量比上年净增加232.81亿元。
从运行走势看,2010年,太原市地区生产总值保持了较快增长的态势,四个季度累计增速均在10%以上,一季度增长10.2%;上半年增速达到最高点,为12.0%;前三季度增速有所回落,为10.6%;全年增速达到次高点,为11.0%。
2010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1.37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798.49亿元,增长12.0%;第三产业增加值948.19亿元,增长10.5%。
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依次为1.8%、44.9%、53.3%,继续保持“三、二、一”的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0.7%、45.2%和54.1%,在GDP11.0%的增长速度中,第一产业拉动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拉动5.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拉动5.9个百分点。
二、农业生产总体平稳
初步统计,2010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7.29亿元,比上年增长4.9%。分行业看:农业产值34.04亿元,增长2.6%;林业产值4.70亿元,增长5.5%;牧业产值16.27亿元,增长6.9%;渔业产值0.36亿元,增长19.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92亿元,增长27.0%。
粮食产量保持稳定。2010年,太原市春夏季节出现了持续低温、强降温等特殊气候,对粮食作物生长造成不利影响,但随着大秋作物后期管理得当、气象条件逐步改善,全年粮食产量仍保持稳定。2010年,粮食播种面积84.78千公顷,总产量32.16万吨,比上年增长0.9%,其中:夏粮播种面积2.61千公顷,产量0.83万吨,下降41.9%;秋粮播种面积82.17千公顷,产量31.33万吨,增长3.0%。
畜牧业平稳发展。2010年,全市家禽存栏381.5万只,比上年增长3.3%。全市肉类产量4.64万吨,增长7.8%;禽蛋产量3.86万吨,下降5.6%;牛奶产量9.74万吨,增长0.2%。
三、工业实现较快增长
2010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77.65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增速比上年(-9.9%)提高25.3个百分点。
从运行走势看,前2个月增速最低,为9.8%;一季度以后增速均保持在15%以上,上半年增速最高,为18.4%。
分隶属关系看,中央企业实现增加值81.40亿元,增长13.7%;省属企业增加值327.24亿元,增长8.0%;市属企业增加值22.12亿元,增长31.3%;县属及以下企业(含无主管企业)增加值146.89亿元,增长32.7%。
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实现增加值45.82亿元,增长17.4%;重工业实现增加值531.83亿元,增长15.2%,增速慢于轻工业2.2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为92.1%,对全市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0.5%,拉动全市规模工业增长13.9个百分点。
分经济类型看,未经改制的国有企业实现增加值13.77亿元,下降2.5%;集体企业增加值3.73亿元,增长9.2%;股份合作企业增加值0.91亿元,增长14.0%;股份制企业增加值513.48亿元,增长15.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43.12亿元,增长15.2%。
分行业看,在太原市工业增加值居前的10大支柱行业中,除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下降4.1%以外,其余均实现正增长,尤其是机械、炼焦行业增长最为强劲。机械行业实现增加值96.54亿元,增长28.4%,高于全市13.0个百分点,对全市的贡献率达到30.9%,拉动全市工业增长4.8个百分点。炼焦行业实现增加值63.09亿元,增长25.0%,高于全市9.6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的贡献率达到16.4%,拉动全市工业增长2.5个百分点。
表:2010年全市前10大行业工业增加值及增速
行业 | 绝对量 (亿元) | 增速 (%) |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 180.16 | 14.3 |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131.51 | 1.4 |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 63.09 | 25.0 |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22.68 | 4.7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22.26 | 28.3 |
专用设备制造业 | 20.50 | 28.2 |
烟草制品业 | 20.27 | 13.0 |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 15.41 | 55.1 |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 13.69 | -4.1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12.45 | 40.9 |
分产品看,冶金类产品中,十种有色金属增长120.8%,镁增长21.7%,不锈钢材增长9.5%,钢材增长2.4%,粗钢增长1.3%;化工类产品中,烧碱增长74.3%,轮胎外胎增长26.3%,农用化学肥料(折纯)增长15.6%;焦煤类产品中,焦炭增长17.7%,原煤增长7.8%。
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升。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85.3,比上年同期提高25.3点。主营业务收入2044.48亿元,增长28.6%;实现利税162.11亿元,增长18.9%;利润总额67.98亿元,增长32.0%;亏损企业亏损额24.12亿元,下降19.1%。
四、投资增速明显加快
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48.06亿元(含年初列入计划的由上级统计部门直接收报的太原铁路枢纽西南环线等3个项目在太原市区域内完成的投资额),比上年增长21.2%。
从运行走势看,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前低后高、逐月上行”的趋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前8个月回落至全年最低点(仅增长2.8%)后,从9月份开始增速明显加快。从单月看,连续4个月稳步提升,9月、10月、11月、12月的增速均在30%左右,月平均投资额扩大到100亿元以上,特别是12月份投资额达到230.92亿元,创造了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单月投资最高值。
二、三产业投资拉动作用明显。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8.87亿元,增长0.8%;第二产业投资242.34亿元,增长11.8%,拉动城镇投资增长3.5个百分点,增速于9月份由负转正后,自10月份起始终保持在两位数增长水平,其中,工业投资228.05亿元,增长15.4%;第三产业投资601.08亿元,增长19.0%,拉动城镇投资增长13.2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241.09亿元,增长46.1%。三次产业投资的比例由上年的1.2∶29.7∶69.1转变为1.1∶28.4∶70.5。
非国有投资高速增长。国有投资435.61亿元,增长6.0%,拉动城镇投资增长3.4个百分点;非国有投资416.68亿元,增长30.3%,拉动城镇投资增长13.3个百分点。国有与非国有投资的比例由上年的56.2∶43.8转变为51.1∶48.9。
省属、市属投资增长较快。中央投资87.37亿元,增长0.8%,拉动城镇投资增长0.1个百分点;省属投资197.35亿元,增长22.7%,拉动城镇投资增长5.0个百分点;市属投资567.57亿元,增长17.5%,拉动城镇投资增长11.6个百分点。中央、省属、市属投资的比例由上年的11.9∶22.0∶66.1变化为10.2∶23.2∶66.6。
多数行业投资实现增长。在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19个行业门类中,13个行业投资实现增长。投资增长的行业中,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增长480.6%,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增长329.7%,金融业增长197.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193.2%,教育增长110.6%,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增长105.6%。
表:2010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分行业情况
行业 | 绝对量(亿元) | 增速(%) |
农、林、牧、渔业 | 8.87 | 0.8 |
采矿业 | 40.94 | 95.1 |
制造业 | 141.86 | 11.1 |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 45.25 | -7.4 |
建筑业 | 14.28 | -23.8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60.93 | 31.0 |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 12.51 | -50.9 |
批发和零售业 | 16.82 | -37.1 |
住宿和餐饮业 | 3.37 | -21.9 |
金融业 | 1.58 | 197.5 |
房地产业 | 315.26 | 31.1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27.23 | 193.2 |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 19.45 | 329.7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46.36 | -48.8 |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 2.08 | 480.6 |
教育 | 41.80 | 110.6 |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 14.20 | 38.5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32.25 | 38.1 |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 7.22 | 105.6 |
五、消费市场繁荣活跃
201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5.85亿元,比上年增长18.0%,增速比上年(12.7%)提高5.3个百分点。
从运行走势看,2010年太原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1月份增速最低,为12.4%,从前4个月开始,累计增速一直保持在16%以上,全年达到最高增速18.0%。
分城乡看,农村市场增速快于城市市场。城镇消费品零售额805.61亿元,增长17.9%,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7.5%,城镇市场继续担当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主导力量;随着国家、省和市一系列“扩内需、促消费”措施的继续实施,特别是在国家“家电下乡”和“汽车下乡”等各项刺激农村消费措施的推动下,农村消费潜力逐步被释放出来。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0.24亿元,增长21.8%,增幅比城镇高3.9个百分点。
分行业看,批零贸易业占市场主导地位。批发业和零售业零售额764.71亿元,增长18.7%,占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2.6%,其中限额以上批零企业增长26.8%,限额以下批零企业增长11.1%。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61.14亿元,增长9.7%,其中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增长13.5%,限额以下住宿和餐饮业增长5.9%。
旅游经济保持快速增长。2010年,全市共接待海外游客28.32万人次,增长25.6%;国内游客1994.53万人次,增长9.3%;实现旅游总收入230.40亿元,增长18.0%;国内旅游收入219.27亿元,增长17.8%;旅游外汇收入16376.56万美元,增长22.4%。
六、对外贸易快速回升
2010年,外贸进出口总额79.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3.6%,增速比上年(-37.1%)提高70.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额31.38亿美元,增长61.4%;进口总额47.74亿美元,增长20.0%。
在出口总额中,钢材、焦炭、煤炭、金属镁四类产品占到62.4%,四类产品分别占到33.5%、12.0%、10.7%、6.2%。其中:钢材出口额10.52亿美元,增长102.4%(不锈钢材出口额8.00亿美元,增长213.3%);焦炭出口额3.76亿美元,增长500.5%;煤炭出口额3.36亿美元,增长69.7%;金属镁出口额1.95亿美元,增长58.3%。
2010年,全市新批准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9户;合同外资额68955.1万美元,增幅达到149.5%;直接到位外资(商务部口径)为28342.6万美元,增长8.3%。
七、财政收入较快增长
2010年,全市财政总收入321.88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增速比上年(-8.9%)提高24.0个百分点。其中:市级财政完成186.63亿元,增长11.9%;县区级财政完成135.25亿元,增长20.0%。
全市一般预算收入138.48亿元,增长17.8%,达到全年最高增速,增速比上年(0.5%)提高17.3个百分点。其中:市级财政完成73.13亿元,增长9.6%;县区级财政完成65.35亿元,增长28.6%。
2010年,全市执行一般预算支出189.64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其中:环境保护支出增长58.7%,科学技术支出增长26.3%,教育支出增长25.1%,农林水事务支出增长21.2%,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增长4.2%。
八、金融业平稳运行
截止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6965.19亿元,比年初增长18.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386.79亿元,增长14.5%。其中:城镇居民储蓄2225.97亿元,增长13.8%;农村居民储蓄160.82亿元,增长24.2%。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054.75亿元,增长21.7%,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347.13亿元,增长9.6%;中长期贷款余额3511.36亿元,增长36.4%。
货币保持回笼态势。全年机构现金收入6052.05亿元,比年初增长11.6%,现金支出5871.16亿元,增长11.7%,净回笼货币180.89亿元,增长6.4%。
九、城乡居民收入共同增长
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58元,比上年增长10.6%,增速比上年(2.5%)加快8.1个百分点。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106元,增长3.4%。八大类消费支出呈现“五升三降”。其中增长的有:交通及通信类支出2080元,增长38.9%;杂项商品与服务类支出408元,增长17.8%;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支出636元,增长11.1%;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类支出1583元,增长2.2%;医疗保健类支出1283元,增长0.5%;下降的有:居住类支出1172元,下降15.7%;衣着类支出1234元,下降6.0%;食品类支出3710元,下降1.5%。
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611元,比上年增长11.5%,增速比上年(7.4%)提高4.1个百分点。其中:工资性收入3476元,增长12.9%;家庭经营纯收入2771元,增长0.3%;财产性收入946元,增长45.3%;转移性收入418元,增长24.8%。
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27:1,与上年的2.29:1相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十、消费价格同比上涨
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3.0%。从单月走势看,9月份开始出现明显上涨,11月份涨幅最高(5.1%),12月份涨幅有所回落(4.2%)。
在居民消费价格所涵盖的八大类消费中,呈现“六升两降”的态势。其中上涨的有:食品类上涨8.4%、烟酒及用品类上涨2.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2.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8%、居住类上涨1.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0.8%;下降的有:衣着类下降2.8%、交通及通讯类下降2.3%。
食品类价格是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因素。2010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农产品生产三大“基础成本”——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土地价格刚性上涨渐成常态,长期被低估的农产品正通过涨价回归价值,进入趋势性的上涨通道。加之气候特殊,先旱后涝等自然灾害,也导致农产品价格提升,从而拉动食品价格的上涨。2010年,食品类价格的累计涨幅均在7%以上,在CPI3%的上涨幅度中,食品类价格上涨就拉动了2.6个百分点,是带动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因素。
2010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6%;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2.0%,其中轻工业出厂价格上涨2.6%,重工业出厂价格上涨13.1%;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2%.
从全年经济运行总体情况看,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全市经济运行已经成功摆脱世界金融危机的负面冲击,经济运行回归正常增长轨道(见表3)。2010年四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企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40.71和133.57。随着全市经济由回升向好向稳定增长的转变,信心也得到进一步增强。
纵观“十一五”,是太原市迎难而上保增长、坚定不移促转型,取得较好成绩的五年。五年来,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带领全市人民积极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诸多成就,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5%;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4.6%;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8.6%;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速超过10%。“十一五”时期,是太原市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的五年。
从2010年经济运行情况看,呈现出三次产业同向驱动经济增长、社会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动力及协调性不断增强、经济增长质量明显提高、经济运行环境持续向好等积极特点。同时,经济运行中仍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如:食品价格较快上涨,给物价总水平带来较大的上涨压力;经济快速回升对能源消费的需求增加,造成节能降耗压力加大等等。
2011年是“十二五”的起步之年,也是太原市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之年,我们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为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为把太原市建设成为一流省会城市进行不懈的努力。
document.wr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