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转型”的战略部署,推动全省规模以下工业积极开拓市场,强化内部管理,调整生产结构,在繁荣经济、增加就业、推动创新、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加快全省工业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10年,山西省实现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132.53亿元,可比价增长速度为16.4%,规模以下工业保持着良好的运行态势,为“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一、规模以下工业运行特点
1、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四季度反映山西省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企业景气指数为124.7,比上期提升2.9,比去年同期提升11.6,工业企业景气指数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带动山西省规模以下工业相关行业产值的增长,规模以下工业经济效益持续向。2010年山西省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税金总额和营业利润分别为252.39元、12.46亿元和16.56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56.3%、79.2%和81.5%。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到了25.5%,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4.4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8.7%,营业利润和税金总额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近一倍。
2、非公经济占居主导地位。2010年山西省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经济类型在呈现多元化格局的同时,非公有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按照登记注册类型,山西省规模以下工业非公工业企业达到了1.44万个,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87.8%。其中,私营企业为1.24万个,占到总数的75.6%,产值达到178.55亿元,占到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产值的48.4%,从业人员达到20.3万人,占全部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66.2%,成为山西省规模以下工业最主要的企业组织形式,对于发展生产,搞活经济,扩大就业起到了积极作用,已成为促进山西转型跨跃发展的重要力量。国有企业产值达到31.59亿元,占到总数为8.6%,位居第二,股份有限公司产值达到25.95亿元,占到总数的7.0%,位居第三。
3、十大行业产值占到七成以上。分行业来看,38个行业大类中有31个行业同比增长,7个行业同比下降,比重较大的前10个行业占到了全部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的76.3%。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煤炭开采和洗选、农副食品加工和通用设备制造等四大行业产值合计占到了全部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产值的56.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由于山西省重点工程的开工、城市进程加快等原因,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90.87亿元,占到了全省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产值的24.6%,列第一位。黑色金属矿采选、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金属制品、专用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和非金属矿采选等六大行业产值所占比重分别为4.0%、3.7%、3.6%、3.2%、2.7%和2.7%。
4、产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随着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化,煤炭整合资源工作步伐的加快,企业转投农业一系列政策、资金等方面优惠政策的出台和实施,省内煤焦铁等资源性的中小企业带着资金转入农副产品加工行业,使得山西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发展,且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010年山西省规模以下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090家,从业人员达到2.35万人,完成产值19.6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幅达到了26.4%,占到全省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产值的5.3%,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7.9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营业利润达到1.3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3%,农副产品加工行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5、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随着工资总额的增长,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力度的加大和政策性增收等因素,2010年山西省规模以下工业工资及福利达到52.71亿元,其中,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为38.0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4.5%,支付社会保险费达到2.8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1%,保持持续增长态势。规模以下工业企业30.65万人从业人员中,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10.9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21.9%,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到14.75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14.5%,分别占到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35.6%和48.1%,所占比例均比上年同期提高,山西省规模以下工业的养老、医疗、失业等各项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改善。
6、个体工业营业收入大幅增长。2010年山西省规模以下个体工业单位数达到4.42万个,资产总计达到79.17亿元,期末从业人员达到16.21万人,完成营业收入92.7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4%,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从调查情况看,非金属矿物制品、煤炭开采和洗选、农副食品加工、通用设备制造、金属制品、食品制造等六大行业的营业收入占到全部个体营业收入的74.4%,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以营业收入和从业人员所占比重最大列第一位,分别为25.2%和22.6%,其它五大行业营业收入所占比重分别为11.9%、11.6%、10.7%、10.1%和4.9%。
二、规模以下工业运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成本上升,经营压力增大。2010年,山西省工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涨幅达到9.0%。1-4季度工业企业主要原材料及能源购进价格景气指数分别为50.8、56、54、41.9,全年运行在不景气区间,四季度还比上期大幅下滑了12.1;生产成本景气指数分别为64.2、61.6、61.6、47.2,全年运行在不景气区间,较2009年整体下降了近27个百分点,致使工业企业生产成本加大,利润空间缩小,经营压力增大。
2、关停企业面仍然较大。随着国家安全整顿、环境治理和产业政策力度的加大,煤炭企业兼并重组进程的加快人,山西省不符合政策要求的煤矿、铁矿、焦化、冶炼、造纸等中小企业相继被关停取缔。从我们对全省规模以下工业样本企业关停情况看,在977个样本企业中,有502家企业因各种原因没有生产,占样本企业的51.4%,其中企业关闭109个,企业停产365个,企业转入非工业企业12个,企业被合并1个,升规模15个。
3、融资难未得到根本解决。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仍然突出,一是银行“惜贷”倾向依旧,一方面由于市场疲软周转资金更加紧张,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进一步收紧,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未得到根本改善。二是担保能力不强,部分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成本较高,另有部分企业转向民间筹措资金,融资成本较高。
4、中小企业自身缺陷。一是核心竞争力不强,大多数中小企业都以加工为主,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自有品牌,产品可替代性强,面对激烈的行业内部竞争,缺乏产品定价的话语权,以至利润被一再压低,部分小企业甚至面临生存危机。二是产业特色不鲜明,中小企业小而全、小而弱的现象突出,产品雷同、低水平过度竞争严重,缺乏“专、精、特、新”的产业特色。三是可持续发展问题多,部分企业污染重、资源利用率低、安全隐患多,可持续发展能力弱。
三、“十一五”时期山西规模以下工业发展评价
从“十一五”时期山西省规模以下工业增速变化情况看,除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一季度增速跌至最低点,全年增速都是负增长外,其余各年均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2010年四个季度的可比价增速分别为:4.1%、14.1%、19.5%和16.4%,基本反映了山西规下工业发展情况和增速变化规律,规模以下工业经济的总体发展是健康、平稳、有序的,符合其自身性质和经济发展规律。从山西省规模以下工业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来看,规模以下工业环比、同比,数据衔接均较为合理。然而我国正处于经济变革和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受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及不确定因素较多,规模以下工业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企业属性、生产规模、经营形式及存续期等经常发生变化,所以要充分发挥好规模以下工业“蓄水池”的作用,不能盲目追求总量和增速的快速增长,要把规模以下工业作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成长基地,为全省工业经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十二五”时期规模以下工业发展趋势及建议
山西“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主要经济指标的总量翻番,就业持续增加,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显著增强。全省地区生产总值2015年将达到17000亿元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也将超过9000亿元。山西省工业经济实现翻番的目标主要依靠加快工业新型化,推进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来实现: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形成若干亿吨级和千万吨级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推进煤、电、路、港、航一体化经营;实现煤矿综合机械化开采,提高煤炭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鼓励煤炭企业多元发展,着力提高非煤产业比重,进一步巩固能源基地的战略地位。二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煤化工、新型材料工业、特色食品工业等新兴产业,将其培育成重要的支柱产业。三是着力实施大项目、大企业、大园区战略。发挥大企业支撑作用,集中培育一批以资产和股权为纽带,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以及军地融合的大企业。按照山西“十二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目标测算和规模以下工业划分标准的提高,预计“十二五”末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将超过600亿元,在工业经济中要重视规模以下工业产值的增长。
1、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各级政府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要积极转变职能,把工作重心从管理转移到服务上,建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工作协调机制和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监测与分析,做好信息发布工作,包括市场的不确定因素和风险,国际汇率的变化和趋势,新产品的研发动态,消费者的偏好等;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包括对企业领导成员的管理培训和对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培训,企业文化,企业诊断等;指导中小企业的资源整合,包括加强企业间的横向联合,避免无序竞争,充分发挥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辐射作用等。为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尽可能地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2、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首先要适当降低中小企业融资的门槛,在信贷方面给予必要的倾斜,广泛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抵押资产的范围不应局限于有形资产,中小企业的无形资产,诸如专利、品牌、正在开发中的新产品和新技术等,经专业部门评估后,也可视为抵押品而从银行获得贷款。其次,财政部门要尽可能减轻中小企业的税负。对科技含量比较高但尚未被确认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正在研制开发新产品且前景看好的、用国产设备替代进口设备的、技术改造有重大成果的、保护生态环境作出积极贡献的、在最困难的时期也不裁员,主动为就业分忧解难的上述中小企业,就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实行适当的减、缓、抵、免,或者给予必要的财政补贴。对以出口为导向的中小企业,区别不同情况,灵活地提高出口退税率。第三加强政银企互动,如每年定期召开中小企业银企合作洽谈会,向金融部门推荐中小企业贷款“红名单”,争取贷款支持。
3、推动中小企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要坚持科学发展,加快中小企业结构调整步伐,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实现新突破。发挥中小企业“专、精、特、优”的优势,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推动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提高为大型企业协作配套的能力,与大工程、大项目、大企业发展协调配合,引导中小企业集群式发展,形成资源充分利用、能耗不断降低、产业链不断延伸、配套功能不断增强、循环经济有效发展、大小企业相互配合支撑发展的新型工业发展体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和集中力量支持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等重点新兴产业发展,在土地优化供应使用、资金投放和项目方面给予倾斜,构筑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document.wr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