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2日  星期日 行业新闻:
·海南省人民政府 · 商务部投资促进局 · 中国投资指南 · 国家级开发区 English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这里是第一场图片

    这里是第一张图片这里是第一张图片

  • 这里是第二张图片

    这里是第二张图片这里是第二张图片

  • 这里是第三张图片

    这里是第三张图片这里是第三张图片

  • 这里是第一场图片

    这里是第四张图片这里是第四张图片

< >
宏观经济 国际旅游岛 发展规划 市县经济 投资世界 投资统计 项目设计
政策法规 展会论坛 政府项目 项目申报 重点项目 经典投资 项目推介
百强企业 龙头企业 中小企业 行业精英 产业园区 产业合作 招商引资
名牌产品 驰名商标 产品营销 商品流通 贸易促进 市场建设 产品展厅
金融担保 股票证券 基金债券 风险私募 并购直投 公司上市 股权融资
航天生物 能源制造 医药食品 工业信息 农林牧渔 文卫体教 研发合作
高球飞行 邮轮游艇 房车摩艇 游船钓船 保健美容 艺术家具 供求信息
城市综合 工业仓储 居住地产 商业地产 养生度假 农庄温泉 开发销售
景点景区 乡镇名品 雨林湿地 江湖海岸 温泉矿泉 酒店餐饮 资金投向
一站服务 选址立项 报建办证 工程建设 招标投标 盘活资产 项目合作
海口 三亚 三沙 洋浦 琼海 儋州 澄迈 文昌 五指山 临高 定安 昌江 琼中 屯昌 陵水 东方 保亭 乐东 万宁 农垦 白沙县
 投资导航
 
 
 
 
 
 
 
  高级检索
站内搜索:
选择栏目:
  会员企业
  热点资讯
  国家级开发区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投资导航>>投资统计>>陕西省社会事业和谐发展诸多领域成效显著
陕西省社会事业和谐发展诸多领域成效显著

海南投资指南网 发布时间:2012-09-09 17:09:53 来源: 编辑:admin

  “十一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陕西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陕西为目标,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提出整体推进和实施“民生八大工程”的总体构想并逐年加大政府投入,经过各方共同努力,在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环保、社会保障等诸多领域取得较大成就,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一、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水平跨上了新台阶

 

  (一)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取得历史性进步

 

  “十一五”时间,陕西扎实推进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教育对口支援工程,创建“中小学实验教学普及县(区)”,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两基”攻坚共投入资金203.7亿元,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提高。20076月,陕西省提前一年顺利通过了国家“两基”评估验收,成为西部地区第一个实现“两基”目标的省份。在此基础上,陕西省以农村为重点,开展了“双高普九”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两项重点工作,截至2010年底,全省建成16个教育强县和434个教育强乡镇,全省有普通小学9710所,招生40.86万人,在校生261.04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65%,比“十五”末提高0.45个百分点;普通中学2436所,招生83.18万人,在校学生259.91万人,初中学龄人口净入学率99.7%,比“十五”末提高1.75个百分点。

 

  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高。2010年,全省高中阶段教育规模发展到158万人,每10万人口中有高中阶段学生4913人,居全国第一位。全省建成标准化普通高中248所,占普通高中总数的43.5%

 

  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得到稳步发展。2010年底,全省共有幼儿园3928所,比2005年增加了1495所,在学人数70.47万人,比2005年增加了21.12万人;全省有特殊教育学校40所,比2005年增加了11所,在学人数7837人。

 

  (二)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实现了全覆盖

 

  “十一五”时期,陕西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建成了遍布城乡的职业教育网络,基本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人群对职业教育需求。2003年以来,全省实施职业教育“一网两工程”(即建立职业教育为县域经济服务网络、实施强县富民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年实用技术培训及劳动力转移培训各100万人次,形成“米脂家政”、“蓝田厨师”、“杨陵农科”、“渭北技工”和“秦巴茶艺”等五大劳务输出品牌。2007年,陕西启动实施“人人技能工程”,对全省城乡所有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实行全口径、广覆盖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2009年全省107个县均建成职教中心。到2010年末,全省有国家级示范性建设高职院校3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47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41所,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82个,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89.72万人,比2005年增长61.6%,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48.4%

 

  (三)高等教育稳步发展,培育质量显著提高

 

  2010年,全省普通高校78所,比2005年增加6所,独立学院12所,成人高校19所,民办高等教育机构10所,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到132.9万人,其中普通本专科在校生由2005年的66.69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92.78万人,年均增长6.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23.5%提高到2009年的28%2010年每10万人口中有在校大学生3209人,居全国第四位,西部第一位。陕西现有“985工程”院校3所,“211工程”院校8所;国家重点学科126个,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8个,硕士学位授权单位58个;在陕高校两院院士51名,设在高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35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6个,省部级工程(技术)中心77个,高教综合实力居全国第四位。

 

  (四)民办教育蓬勃发展

 

  “十一五”时期,陕西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初步形成。2010年,全省共有各类民办学校3825所,在校学生122.56万人;特别是民办高等教育走在全国前列,陕西省民办本科院校数、万人以上规模民办高校数、纳入国家计划招收的全日制本专科学生数、学校占地面积、总资产等五项指标名列全国前茅,成为陕西省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文化产业发展迅速,群众文化娱乐更加丰富

 

  “十一五”时期,陕西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文化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保持了持续繁荣发展的好势头。2006年以来,陕西省在全国共获奖700多项,其中国际奖和全国一等奖100多项。

 

  (一)文艺创作进一步繁荣

 

  大力推动优秀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和传播,积极实施“五个一工程”和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眉户现代戏《迟开的玫瑰》、秦腔《杜甫》、话剧《郭双印连他乡党》、《钟声远去》、商洛花鼓戏《月亮光光》、秦腔现代戏《郭秀明》、《柳河湾的新娘》、木偶戏《终南山传奇》、儿童剧《小小阿凡提》等10多部作品分别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大奖”、“文华新剧目奖”,其中《迟开的玫瑰》、《郭双印连他乡党》被评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秦腔历史剧《杨门女将》获第三届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剧目奖”;组雕《古风新韵》等一批美术作品多次在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获奖,《纺线线》、《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入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

 

  (二)广播影视业发展步伐加快

 

  “十一五”时期,陕西具有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的影视机构发展到198家,共生产电影69部,电视剧1202922集,动画片5757集,产量处于西部省份前列,其中获得广播影视大奖作品6件;获得中国新闻奖作品14件,一等奖3件。大型纪录片《大秦岭》、《望长安》、《舞动陕西》等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进一步树立了人文、绿色、现代、和谐的陕西新形象。电影《图雅的婚事》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隐形的翅膀》获中国电影“华表奖”;电视剧《保卫延安》、《西安事变》、《关中枪声》、《胡杨女人》等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大秦帝国》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并获中国电视“金鹰奖”,实现了“影视陕军”新突破。广播电台与中央国际广播电台合作开辟“了解中国从陕西开始”栏目对外播出,迈出了陕西广电走向世界的第一步。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

 

  大力推进“两馆一院一站一室”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工程、以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建设为重点,不断加大建设力度,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的状况有所改善。“十一五”时期,全省维修改造了120个文化馆和图书馆,基本实现了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的目标;中、省投资17814万元新建了689个乡镇文化站,投资6230万元为已建成的623个文化站配送了文化活动设备和器材,全省建立了103个农村示范文化室,为5000个农村文化室配送了基本文化活动器材。

 

  大力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舞台艺术繁荣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村文化人才培训工程和“送书下乡工程”。陕西文化信息网生产了14.8TB的文化数字资源,建成了以省图书馆网络系统为平台的省级分中心及3个市支中心,71个县支中心,323个乡镇基层服务点和4317个村级基层服务点,实现了先进文化传播手段的突破;为39个社区文化中心、302个社区文化活动室建设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点并配送了文艺活动器材;为基层剧团配送了56辆流动舞台车及配套灯光音响设备;为县级图书馆、乡镇文化站配送了四批25万多册适用图书;实现了全省每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建成了陕西省社会文化培训基地,先后举办农村文化人才培训班18期,累计培训农村实用文化人才800多人;全省有33个县区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化先进县,其中20个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县,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有4个社区和2名个人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社区”和“全国社会文化优秀辅导员”。

 

  (四)全面实施“村村通”工程,传输覆盖能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期间,陕西共完成了35033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工程,93万农户能收看到中央直播卫星47套数字电视节目;完成了全省71座无线发射台的中央节目无线覆盖工程,其中新建发射台21座,维修改造50座;完成了全省30个高速公路交通广播同步调频发射点建设;完成了13套陕西一套电视节目发射机更新和56套省新闻、农村广播调频发射机更新;新发展有线电视用户277.02万户,2010末全省有线广播电视用户数达507.43万户,其中,数字广播电视用户达到294.22万户,农村有线广播电视用户数129.21万户;建成农村数字电影地面卫星接收站10座,拥有农村数字电影放映设备1574套,“十一五”末,全省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96.7%,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7.7%,较“十一五”期初期分别增加3.53.3个百分点。

 

  (五)图书出版业不断壮大,涌现出一批名报名刊

 

  从“十五”末到2010年初,图书出版品种由4533种增加到5780种,图书总印数由1.76亿册增长到1.98亿册,总印张由12.47亿印张增加到14.8亿印张。报纸品种87种,总印张由31.39亿印张增长到41.75亿印张。期刊品种由266种增加到268种,总印张由2.72亿印张增长到3.17亿印张。音像制品出版品种由200种增长到340种。全省新闻出版业销售收入由99亿元增长到149亿元,利润总额从5.8亿元增长到12亿元,资产总额从145亿元增长到179亿元。全省新闻出版从业人员已达10万人。

 

  “十一五”时期,陕西出版业涌现出一批精品力作和名报名刊。《京剧大师—尚小云》等2种图书荣获“国家图书奖”,《梦和颜色一样轻》荣获“图书装帧设计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十五贯》等2种音像制品和《女友》杂志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中国鼓乐古典谱集》等10种出版物荣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华商报》进入中国最具竞争力报纸20强的前5位;62种期刊入选“中文核心期刊”。

 

  (六)对外文化交流进一步扩大

 

  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积极拓展海外演出市场,组派了众多优秀节目出访。“十一五”时期,全省共受理对外文化交流项目756个,接待来自107个国家和地区的310批文化团(组)、3500多人(次)来陕西参观访问、洽谈项目、举办展览和演出;组派文化艺术团组350批、2700多人次赴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增进了与世界各国的友谊。

 

  三、陕西体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一)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发展

 

  截止2010年,全省共完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4536个、城市社区全面健身器材配送工程718个,新建全民健身路径1000余条,各类全民健身活动站点达1.2万余个,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达到1.7万人。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上,陕西省154人参加了高尔夫球、航空模型、轮滑、攀岩等16个大项的比赛,取得了5个一等奖、15个二等奖、32个三等奖的好成绩,位居西部省区前列。

 

  (二)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十一五”时期,陕西省共产生世界冠军35名、亚洲冠军34名、全国冠军93名。其中,在北京奥运会上荣获了2枚金牌,创造了陕西省运动员参加奥运会历史最好成绩;在广州亚运会上取得了732铜的优异成绩,金牌总数为历史最好;在全国十一运会上,陕西省体育代表团分别取得了9枚金牌、19.5枚奖牌、总分537分,三项指标均创历史最佳,综合排名位居全国第十七位、西部第二位。

 

  (三)体育场馆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得到加强

 

  “十一五”时期,全省各级投入场地设施等基本建设资金达8.57亿元,完成了丈八体育训练中心综合配套工程和省网球馆、省老年建设活动中心等一批体育场馆建设,全省新增体育场馆33个,市、县级体育场地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全省各级少儿体校在校生9800人,中等专业体育在校学生1327人,有6所体校被命名为国家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

 

  (四)体育产业取得了新突破

 

  体育竞赛表演、体育用品生产经营、体育培训、健身休闲等各类体育消费市场不断发展壮大。全省体育彩票年销售额由2005年的6.24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3.34亿元,五年翻了一番,共筹集体彩公益金15.56亿元。

 

  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城乡差距逐步缩小

 

  “十一五”是陕西省卫生事业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是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回归的重要转折期,为全面实现医改目标、加快“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政府投入力度加大,基层服务网络活力增强

 

  “十一五”时期,省财政通过卫生部门安排中省资金230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3倍,其中2009年以来安排医改资金102.37亿元,占44.5%。政府卫生投入逐年增长,卫生支出结构更趋合理,用于农村卫生、公共卫生、重大疾病防治比重明显加大,五年间全省安排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3089个,是“十五”时期的5.5倍;2010年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县医院覆盖率首次达到100%,以乡镇卫生院为代表的一大批医疗卫生机构面貌焕然一新,初步实现了全省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全覆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长期存在的薄弱环节得到明显加强,发展不平衡问题开始有所改善。

 

  (二)卫生资源不断壮大,卫生服务差距逐步缩小

 

  “十一五”时期,城乡卫生资源总量大幅增加,卫生服务差距逐步缩小。五年间全省医疗卫生机构新增业务用房面积140.23万平米,增长18.9%;新增万元以上设备19834台件,增长38.8%;新增床位35666张,增长33.4%;新增卫生从业人员52291人,增长31.7%。每千人口床位数由2.87张增加到3.68张、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由3.69人增加到4.59人;大专以上学历卫生技术人员比例由41.9%增加到58.2%;村卫生室数由21938个增加到26724个。

 

  (三)卫生服务能力增强,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十五”时期,陕西全面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大力开展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更多城乡居民开始享受针对重大健康问题特别是慢性非传染病的规范化服务。2010年全省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达9674.28万人,比2005年增加4341.52万人次,增长81.4%;总出院人次达365.87万人,比2005年增加184.7万人次,增长101.95%。五年间陕西省人均期望寿命预计至少增加1.1岁;孕产妇死亡率从2005年的59.11/10万下降为2010年的35.9810万,下降了39.13%;婴儿死亡率由2005年的24.15‰下降到2010年的11.92‰,下降了50.6%。

 

  (四)制度建设向纵深推进

 

  “十一五”时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从2005年的231.67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2581.48万人,制度覆盖率达到100%,人均筹资标准从30元提高到150元,县域内政策补偿比例由35%提高到60%,新农合制度进一步完善。全省居民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从2003年的56%降低到2009年的38%,居民个人医疗卫生支出过快增长的趋势得到进一步遏制;10个设区市全部建成省级卫生城市,省级以上卫生县城(镇)占县城总数65.5%。宝鸡、西安、铜川实现了卫生县城建设全覆盖。

 

  五、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一)主要污染物减排超额完成

 

  2010年,全省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30.77万吨,较2005年静态削减12.2%,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121.8%;二氧化硫排放量为77.86万吨,较2005年静态削减15.6%,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129.6%,两项指标均提前一年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列西部第一位。

 

  (二)环保惠民工程不断显效

 

  截止2010年底,10个设区城市27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常规监测项目达标率连续四年均为100%;空气污染综合指数由2005年的2.37下降到2010年的1.97;各设区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均在300天以上,超额完成280-300天的目标任务;酸雨发生区域缩小,发生频率较2005年同比下降11.8个百分点;渭河高锰酸钾指数比2005年下降60.8%,干流出省断面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浓度达到Ⅴ类水质标准。

 

  (三)区域性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针对渭河干流水体黑臭和丧失生态功能问题,采取“关、建、治、管”四大举措,从2008年起,渭河干流断面高锰酸盐指数浓度连续两年以15%的速度下降,2009年实现了出境断面水质Ⅴ类目标,基本解决了黑臭现象。陕南通过狠抓黄姜皂素、采矿冶炼企业专项整治和开展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使黄姜资源利用率提高到90%以上,废水产生量减少了一半,确保了汉江、丹江出境水质稳定达标和南水北调水质安全。陕北通过持续抓煤炭开采的污染整治,推广循环经济和多联产技术,关小建大、淘劣扶优等举措,有效解决了发展中的环境问题,探索了资源富集区发展与环保的新途径、新路子。

 

  (四)城镇治污设施建设计划提前实现

 

  到2010年底,全省污水处理厂由2005年的8座增加到73座,日处理能力达到254.25万吨,是2005年的4.8倍,渭河流域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全省累计建成和在建的无害化垃圾填埋场90个,垃圾无害化处置率由2005年的40%上升到69%;全省10万千瓦以上共50台燃煤机组建成脱硫设施,全省火电脱硫机组占总装机容量的93.3%,是2005年的17.4倍。

 

  (五)环境监管能力得到提升

 

  到2010年底,全省累计建成16个水质自动监测站、37个空气自动监测点、88个辐射环境质量常规监测点、3个辐射环境预警站(点)及省市县三级污染源在线监控平台42个;为398个重点污染源安装了在线监测设备,与环保部监控中心稳定联网270家;基本建成了城市放射性废源(废物)库,安全收贮了4860枚废旧放射源和4845.4公斤放射性废物。经过多年努力,初步建成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环境执法系统、环境信息系统和应急指挥系统框架,数字环保监管能力大大提升。

 

  (六)农村环保工作开始起步

 

  2008年以来,支持151个环境综合整治项目,36个畜禽养殖项目污染整治,97个生态示范创建“以奖代补项目”,直接受惠群众134.3万余人。实施“十百千”生态创建活动,到2010年底,累计建成生态示范县(区)31个,生态乡镇76个,生态村253个。全省自然保护区达到55个,总面积113.6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52%,较2005年增加了0.63%。

 

  六、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

 

  (一)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

 

  “十一五”时期,全省共支出救助资金91.49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2.1倍,各类救助标准比2006年显著提高,其中,城市低保月人均补差由153元提高到198元,提高29.5%;农村低保月人均补差由14.5元提高到65元,提高3.5倍;农村五保供养实现了由集体供养到财政供养的重要转变,最低限定标准由人年1400元提高到2104元,提高50%,有效保障了326万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等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全省以城乡低保制度为核心,以农村五保供养、医疗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为主要内容,以临时救助制度为补充,与慈善事业相衔接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框架基本建立。

 

  (二)防灾救灾应急能力大幅提高

 

  “十一五”时期,陕西初步建立了以备灾减灾、灾害应急响应、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灾后恢复重建和社会动员为重点的灾害应急救援体系。成功应对汶川地震、暴雨洪灾等特大自然灾害,应急安置受灾群众300万人次;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三年任务一年半完成,倒房重建补助标准大幅提高,36.3万户农村受损民房全部得到重建或修缮;全省累计下拨救灾资金54亿元,救助受灾群众3244万人次,重建农村房屋148.2万间。

 

  (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社会福利服务日趋完善

 

  2008年至2010年,中、省累计投入民生八大工程资金88.2亿元,全省共安排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4442个,其中,农村社区服务中心3218个,城市社区服务中心910个,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210个,县级救助管理站59个,社会化养老服务项目6个,流浪未成年人保护中心12个,儿童福利院14个。

 

  “十一五”时期,全省老年福利机构达到1047个,床位数达到46638张,养老床位拥有率9.16‰;初步建立了高龄补贴制度,100岁以上老人月补贴100元,9099岁老人月补贴50元;儿童福利机构快速发展,拥有孤残儿童床位2700张,为1901名孤残儿童实施了康复手术;累计发行福利彩票68.56亿元,筹集公益金25亿元,开展了多种公益活动,慈善事业健康发展。

 

  总体上看,“十一五”时期是陕西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陕西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探索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新途径、新办法,各项社会事业在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促进了陕西省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作为一个西部经济欠发达省份,与发达省份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与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社会事业的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随着陕西人均GDP越过3000美元大关,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公共服务能力、经济发展质量、生活水平将会进一步提高,社会发展将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迈进,也标志着陕西已经具备了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条件及现实需求,各级政府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推动这方面工作取得新的更大进展,为实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document.write();
相关新闻:
· 我省8项重点水利项目列入国家水利建设规划2020-4-27
· 17家省属重点监管企业去年利润翻番2018-1-29
· 海南旅游经济“旺丁更旺财”2018-1-29
· 海南去年实际应用国家重大储备项目上千个2017-10-9
· 促进入境旅游发展 我省去年新开恢复境外航线30条2017-4-21
· 我省公路重点项目投资约25亿元2015-8-10
· 上半年我省水路建设投资13亿2015-8-10
· 西环高铁累计完成投资166亿2015-4-10
中国政府网
国家发改委
国家住建部
国土资源部
科学技术部
交通运输部
国家农业部
国家铁道部
国家商务部
新华通讯社
新华通讯社
中央电视台
人民日报社
中国新闻社
中国建设报
中国环境报
中国能源报
中国旅游报
中国煤炭报
中国信息报
经济日报社
人民铁道报
南方日报社
人民政协报
中国改革报
中国石油报
中国冶金报
中国石化报
中国交通报
东方电视台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版权所有 海南省投资指南网 Copyright @2012-2013 All Servered.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国贸路国贸大厦A座1305室 电话:15289878589 EMAIL:2323754408@qq.com
备案编号:琼ICP备11000544 技术支持:海南慧创网络